台灣還需要宣教士嗎?
郝安倫牧師, 中畫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普世宣教中心,新北市,2008.12.9
第一版修訂本
(所有數據都來自最近的調查收集,並定期更新的)ENGLISH/version
一 。探討
Ralph Winter 視一個國家為”已得著國家” 當它沒有外籍宣教士的主要協助而能自行響應國內的宣教事工。Winter 主張台灣已經不是一個開拓性的宣教工場來回應這個問題。他視現存的宣教士為”教會導向的宣教士”,其深深地背負著配搭由”過去的”開拓性的宣教工作所創造的教會運動。”國內的教會領袖應該被賦予得著他們同胞的優先權。”現今的問題是台灣大部分人口仍是未得之民,基督徒人口低於2%。Winter的觀點可適用於完成多種族的宣教事工。
二 。重新評估Ralph
Winter 對台灣的聲明
從那時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似乎需要合理的重新評估。 此時新的宣教士抵達並且負起新的責任與當地牧長一同植堂及外展。
新的本土牧長踏入之前接受基督教教育的蔣介石士兵所造訪的鄉村教會。特別是當基督教在台灣中南部城市說漢語的教會有一些的增長,傳統上福音較廣傳的台灣北部未受多少的關注。既然如此一些精明的牧長就努力採取不同方式去計數。若是把主日學的孩童包括進來會怎樣呢 ?
如果基督教用這樣的方式來計數,台灣的新教教會至2007年底是4.13%, 有48個教會主日時有超過一千個教友來聚會,在台北將有23個大型教會,其中8 個只在台北的大安區。此時有超過50個Mega教會 ! 再者,用這種方式來計數,台北將有8.95%的新教教會,這還不包括天主教, 基督再臨安息日教會及真耶穌教會!
來看看這些增長發生在什麼地方 ? 這整個的增長是在台灣已經觸及的說漢語的族群,它們佔台灣今日近2千4 百萬人口的20%。 同時基督教在經常受歧視的只說漢語的台灣人群體中持續成長。- 這也是Ralph Winter 試圖去解釋的 : 一旦一個群體有5%的基督徒,它有能力來自我發展。這個“原則“ 在20年前只能應用在原住民及台灣基督教說漢語的群體身上。這驗證似乎是真的。
三。 未得之民
台灣多元文化社會的未得之民的議題與20年前相比更形複雜,有六十五萬多的亞洲外籍人士(外勞, 外籍新娘)這還不包括二十萬的中國移民,這些都形成對宣教士及本地教會的挑戰。如果這個新的事實包含到台灣社會的結構中, 數字看起來會是這樣:
地圖一. 台灣主要語言群體的分佈 2012
十二月
人口的百分比 %
|
人口群體
|
20,3%
|
說漢語者 (母語)
|
18,9%
|
客家人
(4,62 百萬)
|
55,5%
|
前福建人
|
3,3%
|
外籍人士(五十五萬人包括外籍新娘和二十二萬中國移民)
|
2,0%
|
原住民 三十萬四千人
|
我們很快發現說福建話的人的比例下降至60%以下。- 另一方面我們有一群說新語言者他們渴慕神的話。最大的問題是台灣3900個大部份說漢語的教會在沒有專業人士的支持下是否準備好接觸這些77%的未得知民?
過去17年在台北及北台灣在這個議題上給了我們一個功課:如果任由台灣教會,當地的牧師會選擇最容易的方式使教會成長,就是不做任何跨文化的工作。否則教會就無法快速成長!像台灣這麼有自我意識的國家這是一個推展工作的現實。此外,神學院未準備好做跨文化的事工,使得許多的牧者陷入一個假想,只要在他們的教會生活多增加一些語言就行了。結果經常是約兩年時間就放棄新的事工。至少他們嘗試了。若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助他們能做甚麼? 將沒有任何的改觀。
四。台灣三個未得之民族群的特性
1. 說台語的勞工階級 (福佬/福建話)
他們在文化層面上與大多數主要使用漢語的福音派教會分離,儘管一些教會已經嘗試(但經常是失敗地)設立說福佬/ 福建話的小組和事工。他們了解到 : 這些人不喜歡用說漢語和客家話的人的方式來學習。這些人佔人口的56%,但依然只有少數的教會及同工專門去接觸他們。現在集中宣教事工在這個族群中的宣教士及本地的機構有 : 鄉村福音佈道團(Village Gospel Mission), 國際海外基督使, (LCMS), 台灣基督宣道團(Formosa Christian
Mission/Team Expansion), 台灣基督協同會(The Evangelical
Alliance Mission, TEAM), 青年使命團, 國際差傳協會, 基層福音差傳會, 台福基督教會,美南浸信會 (Southern
Baptist Mission). 儘管在90年代有一些偉大的計畫,直到如今卻沒有多少是完成的。-
這個群體的民間宗教是所謂的台灣民間宗教,混合了泛神論及中國傳統宗教,強調通靈來獲得啟示. 它是多神教及混合主義。有時,各個信仰體系的界限會消失。也有的樂於納入新想法及觀念。他們很容易地結合基督教信仰的每個元素但卻不認為有必要要獻身給基督。因此我們急需要更多地方教會事工上的支持並且宣教士願意在福建人之間作工並學習閩南話(福建話/台語)來作為首要的溝通語言。
2. 台灣的客家人占四百六十萬人口,有一萬四千個福音派基督徒
客家社群分布在北部(台北五十五萬)、西北(佔新竹人口的65%)、中部(苗栗、台中、台中縣、南投) 和南部(屏東)及東南部(台東)。現在有一個本地的團體關心福音外展 : '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許多宣教團體已經在客家人中間開展事工 (SEND), 環球福音會(WEC), 青年使命團YWAM, 中華基督教信義會(Lutheran
Brethren World Missions), 台灣/改革宗長老會- (Taiwan- / Reformed Presbyterians) 跟 美湳浸信會
(Southern Baptist)。現在大約有80個說客家話的教會,其中最大的宗派是在北台灣的中正教會聯會(有42個教會)。他們在竹東設置客家神學院培訓中心,專注於培訓客家基督徒從事客家宣教事工。客家教會增長運動於1998年成立,目標是使台灣各主要城市都有客家教會或是至少有細胞小組的事工。台灣浸信會, 靈糧堂,以及台灣及其他中華基督教長老教會已經對這樣的事工打開大門並且在苗栗縣頭份(青年使命團),苗栗(青年使命團)、苗栗縣頭屋(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新竹縣(中華基督教長老會石牌信友堂)、中壢(SEND)、新豐(SEND)、花蓮(浸信會)、台中(環球福音會)、東勢(SEND 和中部的台灣浸信會)以及在台北(四個區域)有了努力植堂的結果。預計往後幾年新增10個台北基督學院客家教會最近已經有四個開始運作了。我們迫切需要客家教會的領袖。在桃園/ 新竹地區的14個教會只有六個能獨立運作,儘管如此在等候神的供應之時,這個運動要向前推進,並且每三年要植一個新堂。透過竹東客家神學院的倡議,客家宣教機構網成立並且差派第一批宣教士赴印尼客家人區域做神學培訓及植堂。
這個族群的宗教信仰是客家民間信仰,是一種混和祖先崇拜及吠陀教/婆羅門教,兩者實際上是中國道教陰陽及風水信仰的託詞。客家民間信仰只信仰少數神祉不比台灣民間信仰是屬多神。對客家人來說正確的”風水”與陰陽的平衡及與祖靈和平相處比這些對他的福建鄰居更形重要。相
教於他的福建鄰居,客家人試著透過魔法(風水)儀式來洞悉未來,而不是透過福建人所使用的招魂術(被附身的人)。
如果可以建立與客家信仰相關性高的連結, 但仍然僅有少數能接受新思路及想法。他們無法很容易的接納基督教信仰,且通常是去拒絕它而不是討論它的內容。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將會完全委身給基督。
因此我們急需要更多地方教會事工上的支持並且宣教士願意在客家人之間作工並學習客家話來作為首要的溝通語言。
3. 工廠和建築工地的外籍勞工, 看護, 外籍新娘
2012 Density of Indonesian Population in Taiwan |
外籍勞工和移民到台灣的外籍新娘人數在最近幾年持續成長,有五十五萬的人來自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他們有些人是非法居留。除了菲律賓人,多數人是來自未得之民或是禁止宣教的國家。
泰國。過去11年為泰國人建立了6個教會。第一個於1997年在嘉義由嘉義基督教醫院建立。如今在台中、中壢、觀音、樹林(靠近台北)及高雄有泰國教會。我們需要更多牧者;在台灣的泰國人很願意聽福音,接受培訓和並且在他們母國成功地建立起教會。大多數在台灣的泰國人是泰國或是德國宣教士去接觸的,後者可說很流利的泰語(Taiwan Fellowship Deaconry Mission)。透過SEND 國際差傳協會強力支持的TECC(關顧在台外籍人士委員會)網絡,與其他宣教士合作建立第一個泰國教會協會( 在Taiwan Fellowship Deaconry Mission的財務監督下)變的可能。-
當我們透過營會及教會事工來接觸一些在工廠的泰國勞工之際,卻未觸及泰國外籍新娘這群體。同時,中國信義神學院率先挑起服事這群體的工作,甚至提供獎學金及支助他們建立教會。2010年他們成立宣教中心並定期有全球宣教禱告會。- 我們需要更多的泰語牧師去配搭六個泰國教牧領袖。
超過300個菲律賓人及本地的英語教會及團契已經負起接觸這八萬六千名說英語及菲律賓語的群體的垃圾車傳福音時間。他們透過廣播、福音單張、講道、 聖經研究、函授課程和文字工作來接觸這個群體。參與的教會宗派有„Worldfor the World Fellowships“, „Jesus is Lord Church“, Joshua Generation Worldwide
Ministry“, „Life in the Spirit“。一些教會像„Taipei
International Church,“ the Taipei Episcopal Churches,”靈糧堂,” “基督之家” 和一些其他教會已經打開他們的門及教室給菲律賓人的團契。許多的菲律賓人在他們待在台灣的時候將他們的生命轉向基督並且帶著異象回到他們的故土。
這些低學歷的越南勞工、看護及新娘(2012 九月數字約九萬九千人)來自貧窮及非基督教的家庭背景。同時也有一些是在中壢、台中及高雄讀書的學生。他們也很渴慕福音。2008年第一個越南教會成立(Free
Wesleyan Church Taipei),第二個越南教會(中壢)正式於2013年十月登記成立。SEND有一個短期宣教士在他們中間工作,C&MA有一對越南的牧師夫婦在台灣全職服事。自從2010年有兩對宣教士夫婦在許多地方的越南學生中獨立作工。已經有幾百人信主,一些在台灣受洗,另一些要求在他們帶領家人信主後也在越南受洗。因為要帶一個越南牧師來台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這個開放禾場的族群中工作的工人非常的少。
印尼人(2013 九月數字約二十萬人)是成長最快速的群體,他們有一些印尼教會可去,但他們通常是伊斯蘭教背景。五個印尼教會 ”(台北靈糧堂,” 中壢的/桃園的Gereja Bethany Indonesia 跟台灣工業福音活水團契Taiwan
Industrial Evangelical Fellowship (他們的印尼教會稱為"活水教會Living Water
Churches") 在做一些外展的事工及建立教會。只有在2013年才聽說在這個外籍人士中最龐大的群體所作的努力以及許多工人投入這個事工,然而這仍然不夠。台灣工業福音團契有植堂團隊並且與本地的一個教會的植堂團隊密切合作在南方從事植堂的事工。(有關分佈的地圖請瀏覽TECC的獨立部落格)。 在台灣約有1000印尼基督徒。他們大多是商務人士。
自從2004年五月起“ 關顧在台外籍人士委員會”(TECC)在外籍人士中間服事,協調在台灣的跨語言及跨宗派的事工並且管理這些資訊。從那時候起在本地教會間對外籍人士屬靈需要的認識加增。TECC承擔了組織年度大會的工作,印製兩萬份漢語/越南語對照的馬可福音,一萬本泰語及印尼語的馬可福音,以及將2008年的”台北葛福臨佈道會“的跟進材料翻譯成泰語、印尼語及越南語。第二版已經翻譯成印尼語及越南語、新的泰語版也在籌畫中。
關顧在臺外籍人士委員會(Taiwan Expatriate Caring Committee, TECC)的成員是由台灣工業福音團契(TIEF),台灣基督教女教師差會(Taiwan
Fellowship Deaconry Mission, TFDM),台北國際教會(TIC),基督教宣道會(CMA)和國際差傳協會(SEND)的宣教士所組成。透過Taipei International Church, TIC 及 “關顧在台外籍人士委員會”(TECC) 所支持出版的多種語言的雙月刊 „KAIBIGAN “ 及印尼宣教雜誌 ”NURANI”,如今可以接觸在工作場所中數以千計的外籍勞工。除此之外,有二十萬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籍勞工,我們希望本地教會能自行關照他們。 因此我們急需要更多地方教會事工上的支持並且宣教士願意在這些族群中作工,特別是本地的教會。
五。如何將這個發展轉換至另一個方向 ?
這是宣教士所要面對的一個特殊工作。他們是專業人士去接觸那些住在心靈黑暗之處的人。因為本地的基督教領袖被增加教會崇拜的出席率、及他們在社會中的事工這類事情所佔據,他們很難使他們整個教會聚焦於這些挑戰。過去兩年有一些改變,但是不久就需要更多的承諾,因為在一個民主社會如何去處理基本生活問題的一般知識在過去幾年迅速的下降。主日學的聖經教導、外展以及所有形式的事工特別是在說閩南語而幾乎沒有基督徒見證的地區是極其迫切需要的。
本地牧者和教會領袖不要錯過任何一個機會去參加有關這些議題的研討會來增加他們的知識以便在這個領域上更好的操作。事實上他們常常感到無力去真正跨越他們的文化並且去接觸陌生文化的人們。他們只有必要在這些群體中工作時才會投入。但是除了少數教會外,其他教會不會自發性的行動。
地圖二 : 15年內(新教)基督教增長的概述
% 1997----
群體 ---
2007 基督徒比例
1997
|
群體
|
2007
|
2012
|
2,5%
|
漢人
|
3,3%
|
6,00%
|
0.3%
|
客家人
|
0.35%
|
0,4%
|
0,7%
|
前福建人
|
1%
|
1.1%
|
0.01%
|
亞洲外籍人士
|
0,25%
|
0,4%
|
90%
|
原住民
|
85%
|
80%
|
從宣教及本地外籍人士教會的角度,在如何面對這個情況時有一些例子值得去仿效,LWCS
World Mission (指派他們所有的人去嘉義縣),OMF
International與Formosa
Christian Mission/ Team expansion (指派許多人去嘉義市做福建人的事工),Taiwan Fellowship Deaconary
Mission (邀請泰國牧師服事泰國人),台北國際教會(設立菲律賓語事工因此建立了五個菲律賓教會)等等。只有少數人在客家人中作一些事工,在這二十年來沒有成就多少。但成長的條件已經改善了。一萬三千個客家基督徒自己在竹東額外地成立了客家神學院,並且在龍潭预備了一間更大的神學院。他們至少差派宣教士並且以一個很高的目標開始了植堂的運動。甚至美國的中國宣教機構像“Grassroot
Mission”或者本地的“Village
Mission” 是接觸福建及客家族群最佳的夥伴。
六。與本地教會的關係
像在荷蘭時期一樣以一個更全面的方法去為耶穌贏得家人,可以幫助扭轉當地教會及宣教事工。在那個時代主日學是為神國去教育和贏得人們及族群的主要工具(我知道在那些日子家人的觀念剛引進,但我們仍可以從它學習)。明顯地這在台灣本地教會是非常”盛行的”。當我們的辦公室計畫台北葛福臨佈道會的時候,台北的主日學老師決定要辦一個”孩子們的佈道會”,帶領了三萬四千人到孩子的福音營。有超過三千兩百位的孩子獻上他們一生給耶穌。葛福臨甚至沒有在場。除此之外由SEND國際差傳於2009年所做的一個深入的研究發現國際團隊在沒有任何或較少基督徒見證之地區比起其他人較易觸及那些未得之民。
本地教會透過中國基督教福音協進會來支持關顧在台外籍人士委員會的後勤網絡,透過教會及有負擔的組織在外籍人士中的宣教事工的資源做為共同的努力。但是,這不表示他們學會了如何將外籍人士整合到他們中間。
如果我們要在未得之民間達到至少5%基督徒的目標,宣教士就要將人力及努力集中在像客家人、福建人、外籍人士這些未得之民身上,而無須等待本地教會是否已經準備好要跟隨他們。如果成功,他們會參與並教導他們的會眾。換句話說,以台灣而言雖然我們身處一個高度結構化及富挑戰的環境中,在近80%的人口中有開拓性的工作要做但我們有主耶穌給我們的所有應許。因此,不要害怕這個艱難的工作。只要我們更確定我們的角色及我們的焦點,台灣教會可以學習做的更好。福音是經由許多國家帶給台灣。因此,對多文化的台灣有負擔、有技術及準備好的人是急需的,來在以上提到的目標族群中從事廣泛的事工。此外,很需要對文化敏感的人在神學院和教導基礎宣教神學、音樂、舊約、基督教作品,來預備本地教會從事跨文化宣教事工。Sheldon
Sawatzki在他21年前的著作中下結論 : “一個成熟的教會是自主的,經濟上獨立於外援,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去繼續它本土的宣教,並且它本身是一個差派宣教士的教會。對許多在台灣宗派性有宣教計畫的教會,在三、四十年內可達到這樣的階段。"-正如我們剛才看見的那些宗派的宣教並沒有大大地增加他們的人員及努力來在台灣這80%的未得之民中作工。
Planting Churches Cross-Culturally; A Guide for Home and Foreign Missions. The Believers Congregated.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s: 270. |
結論
回顧那些日子,Ralph Winters 的文章導致一些宣教領袖作出決定。門諾會宣教總監Sheldon
Sawatzki在那些日子決定把他宗派的宣教事工移轉給台灣本地人。他在他門諾教會的社會操作部分已經完成了保羅週期的最後一步。對他來說本地門諾教教徒去接觸未得之民並不是一件大挑戰。他們已經學會了這個。其他人對本地人沒有多大的信心或是還未達到保羅週期對這個課題的點。事實上,對那些看見有數以百萬計的未得之民的宣教領袖,Winter的文章討論到的這個課題幫助他們去更為清楚認識在台灣極大多數的未得之民的開拓性事工。
由於傳統的宣教士輸出國的資源日益減少,宣教士必須能判別他們未來在台灣的行動。過去十年間在宣教思維上的一個趨勢是強調辨識及接觸世界上剩下的未得之民。
主要的論點是在與宣教有關的聖經經文上更精確的翻譯這個希臘文字”ethne“。宣教策略家必須洞悉何處宣教工作已經結束以及在何"鄉" (村, 未開墾地)為宣教士力量需佈署之地。依循這種觀察國際差傳協會(SEND International) 進行異象更明確化的工作(異象119)並且招募並謹慎地豫備新人選及更多的人來投入這重要的事工。要完成在台灣的宣教工作可能還需要時間 - 只要在這一大片土地上有數以千計還不認識耶穌基督是主和救主並且本地人很難有機會接觸的未得之民。國際差傳協會相信不是所有都要外國宣教士來完成,趨勢是盡可能的去尋求當地教會的合作。
最後,宣教部分的責任是如何將保羅的教會增長週期的最後一個部分也就是如何實踐跨文化宣教傳承給當地主要說漢語的成熟教會,並且同時以長期性及堅定的承諾聚焦在77%未得之民的未盡之工。這個在台灣的宣教工作將要花費至少另一個20年才能到達在說漢語族群工作的同樣水平,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不同於Ralph Winter 對宣教工作在達5%時就應該停止的假設,在宣教工作還未停止之前我們應該訂定一個8~10%更高的目標,特別是像台灣有這麼多不同的華人及文化,使得外國宣教機構去豫備只針對不同文化的宣教士更形艱難,而且本地教會仍然還無力去完全承擔在他們中間未得之民的工作。是的,在台灣宣教士仍是很需要的並且越多越好。但是宣教士們必須為這個特殊的工作做好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